查看原文
其他

95岁女院士全英文演讲爆红出圈:“北京时间之母”,行星以她命名,妥妥的国家宝藏!

爱孩子的 悟空中文 2022-10-19


“打破女性玻璃天花板”,这话我们并不陌生,但它从一个德高望重的95岁女院士口中说出,似乎更能体会到其中的不易。


前不久,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一位95岁高龄的中科院女院士,全英文演讲鼓励女孩们,要敢于打破“玻璃天花板”,以行动争取男女平等。


她就是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北京时间之母”,叶叔华


站在演讲台上的她精神抖擞,面对底下众多顶尖精英们侃侃而谈,既温柔又幽默。很多网友,尤其是女性看完之后大受鼓舞: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偶像!

女性要在各自的行业发光发亮!


正如叶奶奶在演讲中提到:想要什么,就勇敢去争取!


01

性别偏见就是用来打破的


叶叔华出生于广东一个普通家庭,因为战乱的缘故,求学之路颇为曲折。她在两所中学里辗转完成学业,到了考大学选专业时却犯了难。


梦想走文学道路的她,被父亲以“学文根本吃不饱饭”为由,浇了一盆冷水,转而想让叶叔华报考相对来说更实用的医学系。


 
父亲的担心不无道理,彼时,似乎只有当医生、老师才适合叶叔华这样娇小的女生,也算是一份安稳有保障的职业。

叶叔华就算有一百个不愿意,也不得不尊重家人的意见,几番争执下来,父女二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学数学,将来毕业了就去当老师。

1945年,她以当时理学院第一的成绩,升入中山大学的数学天文系。那时候,中山大学是国内唯一开设天文系相关专业的大学。
 
原本以为自己会对这个陌生的专业无感,学它简直就是灾难,可没想到,听了几次邹仪新教授的课,叶叔华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她看到宇宙之广阔,天文之美妙,便毅然决然转学了天文,从此走上了研究天文之路。

在大学里,叶叔华结识了同样热爱天文的程极泰,就这样,志趣相投的两人走到了一起,毕业后一同去了香港教书。

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少科研人员为了支援祖国的建设,纷纷回国投身科研工作,叶叔华夫妇也不例外。


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叶叔华的丈夫进入了复旦大学教书,而她就没那么幸运了。一心想进入紫金山天文台工作,没想到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被拒之门外

当时的台长张钰哲说,“台里只招一名男性”。叶叔华知道自己这是遭遇职场性别歧视了,不过硬气如她,怎么可能暗暗吃下这个哑巴亏。

回去之后她就立马给台长写了封很长的信,信中先质问“为何只招收男性”,后言辞恳切地列出了“自己应该进天文台”的5大理由


叶叔华的信打动了台长,在苦等了四个月后,1951年,她终于得以进入紫金山天文台下属的徐家汇观象台,成为这里第一位女性研究人员。


多年后,又成为了我国首位女性天文台长


叶叔华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做得更好、尽我们所能,我相信女性的职位和地位会变得更加平等,甚至要比男性更高。但我们其实并不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只是希望实现两性之间的平等,让社会更加平等,让社会更加美好和幸福。”



02

没有她,就没有精确的⌈北京时间⌋


走上工作岗位的叶叔华面临着诸多困境,她听不懂上海话,工作条件也相当艰苦,当时的徐家汇气象台仅有4个人,设备陈旧,测绘数据更是被同行嘲笑。


在1955年的一次测绘工作会议上,一位专家直言:“不用你们的结果还好,用了你们的结果,反而把我们的工作搞坏了。”


叶叔华自然是忍不下这口气,当时,新中国急于开展各类工程建设,对高精度的授时需求迫在眉睫。年仅32岁的叶叔华主动请缨筹建我们国家自己的时间标准系统



 “最初,我承担的报时工作之一就是通知外滩观象台的一个金属显示球降下来。每天中午12点整,通过电话对外滩那边的人喊“123”,让那个球准时落下来。这是最简单的表示上下午时间的方法。”

每日枯燥地观测、计算、接收时号、校对天文钟、发播时号……这样的工作和环境,其实与叶叔华心中向往的、探索宇宙奥秘的天文研究相去甚远。


但她也始终坚信,“枯燥的数据也会说话”这样的人为观测,一做就是整整7年。



1965年,我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终于通过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时间基准向全国发布,“北京时间”自此诞生!


或许大家会疑惑,人为观测真的能准吗?


结果证明,它的精确度超越了当时的苏联标准时刻系统,仅次于巴黎天文台的“世界时”。


“北京时间”的横空出世,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叶叔华也被大家尊称为“北京时间之母”



03

一生扎根天文研究,

换来一颗星辰以她命名


叶叔华对于天文事业,几乎是奉献了一生。

1970年,当她发现国际上出现了VLBI长基线干涉仪技术时,便兴奋不已,这个技术和激光测距的精确度,比传统观测仪器提高了几十倍。

叶叔华心想:中国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为了要到建设材料,叶叔华去了北京,却屡屡碰壁。她又拿出自己当年进天文台的勇气和执著,在局长已经明确拒绝的情况下,仍然一声不吭地站在他的办公桌前,整整僵持了十五分钟。

局长最后实在看不下去,便问她到底要做什么,一根筋的叶叔华说:“能不能见见部长?”


最终,“难缠”的叶叔华因为这份不服输的胆量,终于见到了副部长。
叶叔华后来回忆道,在那十五分钟里,她无数次想转身离开,但一想到自己的目标,想到当下天文事业的困窘,还是忍住了。
她说:“我想做一件事,是会奋不顾身的。”
在她的带领下,中国的VLBI技术突飞猛进。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她做的是“无用功”,只有她自己坚持认为“做科研,就是无用之中有大用。”

后来,这个“大用”果然来了。嫦娥探月工程项目开展时,遇到了诸多挑战。
这一次,又是叶叔华扛起了重担。她主导的VLBI技术,为成功探月的嫦娥一号进行了精确测轨,让我国的探月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至今,叶叔华的办公室桌上,仍然摆放着风云四号卫星实体模型,那是中国绕月探测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首席科学家三个人,联合刻了名字送给叶老的。


叶叔华一直坚持“有生之年,要为人类做些好事情”的想法,也一直醉心于天文建设。


1991年,64岁高龄的她,不但没想着退休,反而为这个新启动的APSG计划殚精竭虑,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力排众议。


功夫不负有心人,APSG项目终于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而且在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还把发现的第3241号小行星,命名为“叶叔华星”,以彰显她对国家天文事业的贡献。



如今,九十多岁高龄的她依旧奋斗在科研的路上,每天坚持前往上海天文台工作。谈起工作和研究,逻辑依旧清晰,思维依旧敏锐。


“我非常珍惜年轻人,只要我还能工作,就要努力为年轻人打造大舞台,为他们敲锣打鼓,摇旗呐喊。



04

不放弃,肯努力

“玻璃天花板”总有破碎的一天


以行动争取机会,用努力为性别正名,叶叔华用一生阐述了自己身为一位女性、一位科学家的尊严。


在当今这个社会,除了性别,或许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玻璃天花板”:年龄、学历、长相、职业……各方面的偏见看似透明,却也实打实的存在,成为一个个阻碍。


而女性需要做的,就是打破思维、习惯、认知里的条条框框,获得更加公平的机会,让自己的能力充分显露



毕竟,口号赢不来尊严,攻击也解决不了偏见。想要突破人生的“玻璃天花板”,该怎么做呢?


 “If you want to get something, you have to fight for it.”


这是95岁的叶奶奶给我们每个人的答案。


只要不放弃,肯努力,那块横亘在生命中“玻璃天花板” 终有被砸碎的那一天。


end





最新福利大放送👇戳下方小程序👇免费领取中文试听大礼包

↓↓↓


推荐阅读


官宣!携手各大知名高校,悟空中文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英国二宝妈:“鸡娃”不如让娃自我激励,我做到了!

打架子鼓、摄影、拍vlog…看元气少女把桌游带进课堂,带孩子玩转中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